冬天,有一種茶聚叫圍爐。茶飲為中國人的社會交往提供了香氣四溢的空間。茶為國飲,致清導(dǎo)和,當(dāng)然以和化天下為己任。晉代王蒙“茶湯敬客”、陸納“茶果待客”、桓溫“茶果宴客”,至今仍傳為佳話;唐代陸士修《五言月夜啜茶聯(lián)句》中談到“泛花邀坐客,代飲引清句”。于是“得一方雅室,待千里知音”,就化為中國人對友誼與親情的優(yōu)雅期待。“半壁山房待明月,一盞清茗酬知音。”一鼎茶爐溫暖了多少推心置腹的徹夜長談。
與人對話的茶空間,除了高山流水的友誼和率性狂狷的才子,一般的主人會在自己的空間中展示中庸之道的平和風(fēng)范。床不宜高、服不宜艷、香不宜濃……處處體現(xiàn)主人對“度”的把握和拿捏。
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。為了高品質(zhì)的對話,中國人的茶空間,淡中求雅,平處述和。蒙朧的紗縵和輕盈的燈光,與靜處角落的枯枝、綠葉,把生命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用一杯茶的幽香,化解于無形之中。佛教的苦、諦、凡、放,也像鹽溶于水那樣,彌散在中國人的茶空間里,讓他們在沒有高低貴賤的對答之間,淡去生命掙扎的強(qiáng)度,化榮辱驚懼于無痕。
一壺茶過后,月出東斗,茶緣便成為一段任后世不斷演繹的千古美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