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位于中國云南南部的思普地區(qū)。這里正是普洱茶之所以得名的地方。在歷史上,普洱是以普洱茶的生產(chǎn)加工集散地而聞名各地的。至今,這里的人們仍保留了以傳統(tǒng)的方式,手工制作普洱茶的技藝。
普洱茶是以云南大葉種茶樹的鮮葉為原料制作而成的。在采摘了鮮葉之后,先要將其制作成曬青毛茶。這其中就要分作殺青、揉捻、曬干等數(shù)道工序。在普洱地區(qū)居住的哈尼族婦女尤其擅長這種制作曬青茶的技藝。在家中,她們一般使用大鍋來炒茶殺青,因為大葉種茶葉的含水量很高,所以在殺青時就要講究手法上的悶抖結合,讓茶葉失水均勻;在揉捻時,要根據(jù)原料的老嫩而靈活掌握輕重的程度,揉到茶葉基本上成為條形就可以了;將殺青揉捻后的茶葉,攤在陽光下晾曬,曬到茶葉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左右,就制成了普洱的曬青毛茶。
又叫做生茶的曬青茶既可以作為散茶流通銷售,又可以制成各式各樣的傳統(tǒng)緊壓茶,依照形狀的不同它們被稱為生餅或生磚。制作傳統(tǒng)緊壓茶時,要將曬青茶蒸軟,再裝入各種模具中壓制使之成型。比較常見的形制有圓茶,是用特制的壓茶石鼓,將裝有茶葉的布包壓成一種四周薄而中央厚的圓形,解開布包便得茶餅;磚茶,是用磚形的中空模具緊壓而出的;若是把蒸軟的曬青茶放入竹筒內緊壓,還可以得到一種吸取了竹子清香的圓筒狀緊壓茶。
正宗的傳統(tǒng)普洱茶,無論是曬青散茶還是生餅,都要經(jīng)過長年累月的存放,使其自然陳化,后發(fā)酵達到一定程度時才算最終完成。因此包裝對于普洱茶來說,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。人們常見到的普洱茶餅通常是用筍葉將七個圓茶包成一包稱作一“筒”,七子圓餅茶的名稱就由此而得來。
在普洱民間制茶師嫻熟靈活的手法中,形態(tài)各異的各式普洱茶被制作出來。普洱茶帶有古老而神秘意味的傳統(tǒng)加工方式,就像它的獨特風味一樣令人神往。